▲ 续读
公元1898年 清光绪帝二十四年 百日维新失败
12月,周树人在家里长辈要求下,与堂叔周伯文、周仲翔、二弟周作人一起参加了会稽县考。没错,是和他的叔叔们一起参加,他们相差的年龄已无处考究。但有趣的是,周仲翔当时正在经营的一家铺子叫咸亨酒店,鲁迅后续的文学著作《孔乙己》《明天》《风波》都是关于这里的事情。绝对的艺术源于生活。
叔侄四人参加县试的结果,可以从周作人的日记中看出:“会稽凡十一图,案首为马福田,予在十图三十四,豫才兄三图三十七,仲翔叔头图廿四,伯文叔四图十九。”大致意思是,本次考试一共五百多人,第一名是马福田,周作人在487名,周树人在137名,周仲翔在24名,周伯文在165名。会稽的县考也就是说传统科举的童试部分,童试部分有县试、府考和院考三场考试,三场下来的综合排名取前40的可以晋升为秀才,继续参加乡试。过了乡试,也就是“举人”,成为国家储备干部,可想而知范进中举有多难了。按这个逻辑,他们四人中最有希望的算是周仲翔,其他的想成为秀才怕是有的难度了。
关于这次人生中仅有的科举考试,周树人的说法是:“我四弟病了,后面的考试我就不参加了。更何况,我已经被南京矿路学堂录取了。”开句玩笑话,周树人选择学门手艺——挖矿。此时,周树人17岁。
公元1901年 清光绪帝二十七年 辛丑条约,李鸿章逝世
由于维新变法的失败,慈禧太后重新开始掌管朝政。也就是这样,光绪皇帝的宝座摇摇欲坠。但这时的洋人却不同意了,说是“要为光绪帝保皇位”,就此清廷向全世界宣战,最终一败涂地。个人认为,洋人是为了推广他们所谓的“先进制度”,眼看着光绪帝开始“西化”,却被老太后拦腰斩断了计划。又或者,就此有了“开战”的由头,打进了北京城烧杀抢掠。但也仅仅是个人的拙见,权当作故事背景了。
这朝廷一乱,老周家却来了一个“机会”。之前提到的周福清,终于被运作的出狱了。4月9日,周家雇了艘船将时年六十三岁的“老周头”接回了回家。大难不死的周福清自此就像是换了个人一样,也许是饱受“牢狱之灾”的缘故,脾气爆的很。上怼老太后昏庸、小皇帝呆愣,下至自己的侄孙挨个痛骂,闹得是全家鸡犬不宁。
相比于这混乱的世道和风雨飘摇的家族,周树人此时正在静心的研习《天演论》。这让周树人感悟到了世界本就是不和谐的,而是处于不断的斗争、自强和进步。
公元1902年 清光绪帝二十八年 光绪帝回北京
1902年1月,周树人学成毕业了,相当于现在的中专毕业。与此同时,慈禧和光绪帝回到了被八国联军折磨后的北京城。同年4月,周树人与厉绥之、钱均夫一同赴日本公费留学,进了留学班——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。这个江南班其实属于一个过渡班,专门为去日本留学的学生学习日语的语言速成班。关于为什么要去日本留学,大抵了解之后,我想应该是因为便宜。既有了“海龟”身份,又花不了多少钱,毕竟当时的公家要偿还各种赔款,而老周家钱都拿去救老周头了,从哪一点讲也是资金不足。不,应该说是用最实惠的方法去接触外界的先进文化。
这段时间周树人的进修方向还是矿工,为什么这么说呢?看一下这个时期的著作就知道了。1903年发表《中国地质略论》,译述科幻小说《月界旅行》、《地底旅行》。
同时,也发生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,周树人剪去了清朝的辫子。这件事还要从周树人第一次坐火车开始说起,因为当时的普通中国人是没有机会见到火车的,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还没有通车。反观日本的火车,已成了寻常交通,这使得周树人感到了莫大的不平衡。年轻气盛的周树人一边看着别人如此强大,一边又反观自己的同伴花天酒地、不思进取,开始发自内心的对清政府产生了悲愤之情。可以说是一气之下剪掉了自己留了二十多年的辫子,他的悲愤之情也可以从《藤野先生》中对留学生辫子细节描写中看出。
当然由于周树人对一起的来日本的留学生大都看不上眼,所以他光顾留学生会馆的次数就比较少,能够建立起来的人际关系自然也就不多。此时的周树人就像一个孤独的战士,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学习了日本的柔道,可谓“文武双修”。此时,周树人21岁。
公元1904年 清光绪帝三十年 日俄旅顺争夺战
4月,周树人在弘文学院的语言学习阶段结束了。同年6月,周福清结束了他“传奇”的一生,享年六十八岁。时间来到9月,周树人正式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,据当时的说法是,周树人的父亲得了肺病后没有得到好的办法治疗,所以周树人立志要学习先进医学,以此拉进中国医学进步。然而,从后面的“弃医从文”来看,这个想法实现的很不顺利。
要想理解周树人为什么学医不会顺利,就要先了解一下他所处的时代背景。当时的日本距离明治维新开始已经过去了35年之多,资本发展的同时又一直在对东亚、东南亚地区军事扩张,可谓是民族自豪感“爆棚”。而当时的中国,经历了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,戊戌变法又彻底失败,被列强各种蹂躏,进入了一个又一个的低谷。这么强烈的反差之下,毫不夸张的说周树人是以一个“弱国”身份去向“强国”求学,必然会遭受日本军国主义学生的蔑视和嘲弄。甚至,当时的日本会组织学生去观看屠杀中国军民的宣传教材,也正是这样的学习环境,直接引发了周树人后面“弃医从文”的结果。此时,周树人23岁。
公元1906年 清光绪帝三十二年 末代皇帝溥仪出生
1月,课间观“日俄战争教育片”,周树人颇受震撼,个人命运与国家时运结合在一起,越发使得他的内心愤恨。随后周树人选择放弃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的学业,也就是肄业了,决定弃医从文。在医学校这段时间,周树人认识了恩师藤野严九郎,后面也为这段经历创作了《藤野先生》。
同年5月,周树人的第一本著作《中国矿产志》成功发表。此时周树人的写作主要还是给国内的刊物出版,和他合作最多的当属《浙江潮》的主编许寿裳。离开仙台学校之后,周树人回到日本东京,尝试筹办文艺杂志《新生》,但结果并不如意,便转而在《河南》杂志发表了《人之历史》、《摩罗诗力说》、《文化偏至论》等重要论文。
期间还发生了一件重大的事件,6月,周树人回家被迫与朱安结婚。据相关记载,大婚当夜周树人哭了一晚上,以至于把被子的染料抹了一脸。至于这里面的原因,众说纷纭,我们也就不再过多赘述了。
回看周树人这一系列的写作生涯,也鲜明的突显了他的创作从未停歇,虽然学医但说没有强烈的写作兴趣是不可能的。而且,从这个时期开始,周树人的创作内容不再是地质和矿物一类的理工学文章,而更偏向于人文的讨论。从创作方式上,逐渐从翻译转向原创为主。但这些,依然只是早期的创作。
“今索诸中国,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?”便是周树人的观点之一。此时,周树人25岁。
公元1908年 清光绪帝三十四年 帝死后崩溥仪即位
相比于满清朝廷的动荡,周树人在日本的生活也很艰苦。来到东京之后,周树人开始从章太炎先生学习,成为了“光复会”的会员。这个章太炎是之前的维新派,百日维新失败之后锒铛入狱,之后与蔡元培等人一起创办了“光复会”。当然,在当时的中国章太炎是待不长久的,1906年之后便来到了日本,加入孙中山同志的同盟会,主要任务是通过《民报》与国内改良派势力论战。所以说,周树人就此也开始了救国之路。
公费留学中断了,为了维持生计周树人与二弟周作人开始翻译《域外小说集》,据记载周树人将这种卖文行为称作“改了别人的名字”,“以三十元出售”。此时,周树人27岁。
公元1909年 清宣统元年 周树人归国
许寿裳因为经费问题,放弃了去欧洲的留学,转而受邀去当时刚刚建立的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做教务长。也就是这个契机,周树人与许寿裳讲了自己的苦衷,表示等到许寿裳回国站稳脚跟后也帮自己谋划一份生计,以便为即将结婚的二弟周作人提供一些经济上的支持。从这里也可以看出,周树人作为家里的长子,非常的有担当,结结实实的顶梁柱。
几个月后,周树人从日本回到中国,担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化学教员,相当于今天的高中生物老师。自此,周树人结束了长达七年之多的留学生活,开始了他的国内生涯。也正是如此,他将在接下来的动荡革命年代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▲ 记录
章尾
鲁迅大师的青年生活就是以上内容了,很明显的两条线:个人与国家,相互交织。一个人青年正值奋斗的年纪却遇到衰败的国家命运,不得不说鲁迅的文学是时代的必然,源于历史的经历又记录着历史的思想变迁。而后,鲁迅又会经历什么呢?又为什么有了“鲁迅”这个笔名?我们在下一章【从周树人到鲁迅】中再展开细说。